重要饮片资源库

紫苏梗

基本信息

  • 中文学名

    紫苏梗

  • 拉丁学名

    Perillae caulis

  • 唇形科

目录
 

1-简介:

紫苏梗,别名:紫苏茎、苏梗、紫苏杆。拉丁文名Perilla frutescens L.Britton.是一种中药名称。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.Britt.的干燥茎。秋季果实成熟后采割,除去杂质,晒干,或趁鲜切片,晒干。

2-详解:

1)形态特征:

老苏梗:呈方柱形,有槽。长0.31米,中部直径约0.71.3厘米。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。具纵沟及顺纹,上有稀疏的柔毛。分枝对生,或已除去。上部分 枝常残留花萼或果实。质硬体轻,断面黄白色,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,或中空。嫩苏梗:色淡或青绿色,质松,髓部较大。以老而粗壮、外皮紫棕色、分枝少、香气 浓者为佳。

2)生长习性:

生于山地路旁、林边荒地,或栽培于村舍旁。

3)地理分布:

产湖北、江苏、河南、四川、广西、山东、广东、浙江、河北、山西等地。中国各地有栽培。

4)药用价值:

1)、药性说明

紫苏辛温行散,叶轻如肺,能发散风寒、宣肺止咳;梗如脾胃,善于行气和紫苏梗中,理气安胎。故为风寒咳嗽、脾胃气滞所常用,此外,又解鱼蟹之毒。

发汗解表(苏叶较佳):用于风寒感冒,咳嗽痰多。主治风寒感冒,恶寒无汗;风寒犯肺,咳嗽痰多;外感风寒,内兼气滞者用之更良。

行气宽中(苏梗、苏兜较佳):用于脾胃气滞,胸闷呕吐。本品为行气宽中,行气止呕良药,兼有理气安胎之功。[2]

解鱼蟹毒(苏兜较佳):适于鱼蟹变质,食后吐泻、腹痛。[2]

2)、临床应用

治疗寻常疣:鲜紫苏叶外擦患处,每日1次,每次1015分钟,一般36次可愈。(《中华皮肤科杂志》1965;(6):391

治疗子宫出血:将紫苏制成每mL相当于原生药2g之水提取液,分装成5mL安瓿。使用时以无菌棉球、纱布或擦镜头纸浸润紫苏液贴敷于出血处。(《中医杂志》198829

5)化学成分:

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.5%,内含紫苏醛(Perillaldehyde)约55%l-柠檬烯(l-Limonene2030%及少量α-蒎烯(α-Pinene)。还含精氨酸(Arginine)、 枯酸(Cumicacid)、矢车菊素3-[6-对香豆酰)-β-D-葡萄糖甙]5-β-D-葡萄糖甙(Cyanidin3-[6-p- coumaryl-β-D-glucoside]-5-β-D-glucoside)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(Isoegomaketone)等。

野苏全草含挥发油,内有异戊基-3-呋喃甲酮(Isoamyl-3-furylketone)、紫苏醛、α-及β-蒎烯、d-柠檬烯、l-芳樟醇、莰烯、薄荷酮、紫苏醇(Perillaalcohol)、二氢紫苏醇及丁香酚。

6)选方:

1)、治伤寒胸中痞满,心腹气滞,不思饮食

紫苏茎(锉)一两,陈橘皮(汤浸去白,焙)二两,赤茯苓(去黑皮)一两半,大腹皮(锉)、旋覆花各一两,半夏(汤洗七遍,焙)半两。上六味,细切如麻豆大,每服五钱匕,水一盏半,入生姜一分(拍碎),枣三枚(擘破),同煎至七分,去渣,温服。

(《圣济总录》苏橘汤)

2)、治水肿

紫苏梗八钱,大蒜根三钱,老姜皮五钱,冬瓜皮五钱。水煎服。

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3)、治消渴后遍身浮肿,心膈不利

紫苏茎叶、桑白皮、赤茯苓各30g,炒郁李仁、羚羊角、槟榔各23g,桂心、炒枳壳、独活、木香各15g。为粗末,每服12g,加生姜0.15g,水煎服。方中紫苏理气宽中。

4)、治风毒脚气,腹内痰恶,脚重虚肿

紫苏、木通、桑白皮、茴香各30g,枳壳60g,羌活、独活、荆芥穗、木瓜、青皮、甘草各15g,大腹子10个。为末,每服9g,加生姜3片,葱白1茎,水煎服。

5)、治肾气游风

紫苏、黄柏、木瓜、槟榔、香附、陈皮、川芎、姜厚朴、白芷、制苍术、乌药、荆芥、防风、甘草、独活、枳壳各等分。加生姜3片,大枣1枚,水煎服。[3]

7)性状鉴别:

本品呈方柱形,四棱钝圆,长短不一,直径0.5-1.5cm。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,四面有纵沟及细纵纹,节部稍膨大,有对生的枝痕和叶痕。断面裂片状。切片厚2-5mm,常呈斜长方形,木部黄白色,射线细密,呈放射状,髓部白色。

1)、显微鉴别

紫苏茎(直径2.3mm)横切面:呈圆角状四方形。表皮细胞切向延长,外壁复角质层,非腺毛,腺毛和腺鳞较多,非腺毛由48个细胞组成,长280720μm;腺毛的腺头为12个细胞;腺鳞直径约56μm。皮层细胞34列,四棱处的皮层外侧有69列厚角细胞。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。韧皮部很窄,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,射线1至多列,有壁孔。髓大。

2)、普通鉴别

紫苏茎呈方柱形,有四棱,直径25mm。表面棕紫色至紫绿色。有稀疏白毛,节明显,其上有对生小枝或叶,叶多皱 缩,展平后呈卵圆形,先端尖,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,下表面紫色,有凹腺点,叶柄紫色或绿色。气芳香,味微辛。野苏:与紫苏相似,但叶片多数比紫苏小, 上、下表面均为绿色或暗绿色。茎表面淡黄棕色。气味同紫苏。以茎叶完整、色紫、香气浓者为佳。

8)性味归经:

辛,温。归肺、脾经。功能主治: 理气宽中,止痛,安胎。用于胸膈痞闷,胃脘疼痛,嗳气呕吐,胎动不安。

9)历史记载:

本品原名"",始载于《名医别录》,列为中品。历代主要本草著作中多有收载,所述内容基本一致。苏颂《图经本草》载:“苏、紫苏也,旧不著所出州土,今处处有之,叶下紫色而气甚。夏采茎叶,秋采实”。《本草纲目》载:" 紫苏、白苏皆以二、三月下种,或宿子在地自生。其茎方,其叶团而有尖,四围有巨齿,肥地者面背皆紫,瘠地者面青背紫,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,乃荏也。紫苏嫩 时采叶。和蔬茹之,或盐及梅卤作葅食甚香,夏日作熟汤饮之。五、六月连根采收,以火煨其根,阴干,则经久叶不落。八月开细紫花,成穗作房,如荆芥穗。" 描述及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中所绘制的紫苏植物图均与现今市售唇形科紫苏[PerillafrutescensL.Britt.]的形态特征相符。

词条信息

创建时间:2015-06-03

阅读次数:733

相关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