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-简介:
鱼腥草(在四川又名折耳根),中药名。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,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,除去杂质,晒干。鱼腥草味辛,性寒凉,归肺经。能清热解毒、消肿疗疮、利尿除湿、清热止痢、健胃消食,用于治实热、热毒、湿邪、疾热为患的肺痈、疮疡肿毒、痔疮便血、脾胃积热等。
2-详解:
(1)生理特性:
蕺菜,多年生草本,高15-50cm,有腥臭气。茎下部伏地,生根,上部直立。叶互生,心形或阔卵形,长3-8cm,宽4-6cm,先端渐尖,全缘,有细腺 点,脉上被柔毛,下面紫红色;叶柄长3-5cm;托叶条形,下半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。穗状花序生于茎顶,与叶对生,基部有白色花瓣状苞片4枚;花小,无花 被,有一线状小苞;雄蕊3,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;心皮3,下部合生。蒴果卵圆形,顶端开裂。花期5-8月,果期7-10月。生于山地、沟边、塘边、川埂或 林下湿地。
(2)产地:
产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等。
(3)入药部位:
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。
(4)炮制方法:
鲜鱼腥草除去杂质。干鱼腥草除去杂质,迅速洗净,切段,干燥。
本品为不规则的段。茎呈扁圆柱形,表面淡红棕色至黄棕色,有纵棱。叶片多破碎,黄棕色至暗棕色。穗状花序黄棕色。搓碎具鱼腥气,味涩。
(5)性味:
辛,微寒。
(6)归经:
归肺经。
(7)功效:
清热解毒,消痈排脓,利尿通淋。
(8)主治:
肺痈吐脓,痰热喘咳,热痢,热淋,痈肿疮毒。
(9)相关配伍:
1)、外感风寒,痰热喘咳:配桑白皮、黄芩等。
2)、肺痈吐脓:单用或配冬瓜子、桃仁、鲜芦根、桔梗、甘草等。
3痔疮坠痛:煎汤熏洗。
(10)用法用量:
15-25g,不宜久煎;鲜品用量加倍,水煎或捣汁服。外用适量,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。
(11)使用注意:
蕺菜性寒,凡属脾胃虚寒或虚寒性病证者均忌食。
(12)相关论述:
1)、《名医别录》:“主蠼螋溺疮。”
2)、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淡竹筒内煨,敷恶疮白秃。”
3)、《履巉岩本草》:“大治中暑伏热闷乱,不省人事。”
4)、《滇南本草》:“治肺痈咳嗽带脓血,痰有腥臭,大肠热毒,疗痔疮。”
5)、《本草纲目》:“散热毒痈肿,疮痔脱肛,断店疾,解硇毒。”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