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要饮片资源库

五倍子

基本信息

  • 中文学名

    五倍子

  • 拉丁学名

    Galla chinensis

  • 漆树科

目录

1-简介:

五倍子,中药名。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.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.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.var.sinica(Diels) Rehd.et Wils.叶上的虫瘿,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(Bell)Baker寄生而形成。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广西等地。具有敛肺降火,涩肠止泻,敛汗,止血,收湿敛疮之功效。常用于肺虚久咳,肺热痰嗽,久泻久痢,自汗盗汗,消渴,便血痔血,外伤出血,痈肿疮毒,皮肤湿烂。

2-详解:

1)入药部位

叶上的虫瘿。

2)性味

味酸、涩,性寒。

3)归经

归肺、大肠、肾经。

4)功效

敛肺降火,涩肠止泻,敛汗,止血,收湿敛疮。

5)主治

用于肺虚久咳,肺热痰嗽,久泻久痢,自汗盗汗,消渴,便血痔血,外伤出血,痈肿疮毒,皮肤湿烂。

6)相关配伍

1、治泻痢不止:五陪子一两。半生半烧,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红痢烧酒下,白痢水酒下,水泄米汤下。(《本草纲目》)

2、治自汗、盗汗:五倍子研末,津调填脐中,缚定一夜即止也。(《本草纲目》)

3、寐中盗汗:五倍子末、荞麦面等分。水和作阱,煨熟。夜卧待饥时,干吃二三个,勿饮茶水。(《本草纲目》)

40、治鼻出血:五倍子末吹之,仍以末同鲜绵灰等分,米饮服二钱。(《本草纲目》)

5、治疮口不收:五倍子,焙,研末,以腊醋脚调涂四围。(《本草纲目》)

7)用法用量

36g。外用适量。

8)禁忌

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,以及积滞未尽之泻痢禁服。

9)采集加工

秋季采摘,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,杀死蚜虫,取出,干燥。

10)生长环境

产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广西等地。

11)性状鉴别

药材性状:按外形不同,分为肚倍角倍。肚倍: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,长2.59cm,直径1.54cm。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,微有柔毛。质硬面脆,易破碎,断面角质样,有光泽,壁厚0.20.3cm,内壁平滑,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。气特异,味涩。角倍:呈菱形,具不规则的钝角状分枝,柔毛较明显,壁较薄。

12)相关论述

1、《纲目》:盐肤子及木叶,皆酸咸寒凉,能除痰饮咳嗽,生津止渴,解热毒、酒毒,治喉痹、下血、血痢诸病。五倍子乃虫食其津液结成者,故所主治与之同功。其味酸咸,能敛肺止血,化痰,止渴,收汗;其气寒,能散热毒疮肿;其性收,能除泄痢湿烂。

2、《本草经疏》:五倍子得木气而兼金水之性,《本经》(应为《开宝本草》)主齿宣疳莈,风湿癣疮,及小儿面鼻疳疮者,皆从外治,取其苦能杀虫,酸平能敛浮热,性燥能主风湿疮痒脓水。五痔下血者,大肠积热也。大肠与肺为表里,肺得敛肃,则大肠亦自清宁也。藏器疗肠虚泄利;《日华子》主生津液,消酒毒;时珍谓其敛肺降火,化痰饮,止咳嗽、消渴、盗汗,敛溃疮、金疮,收脱肛、子肠坠下者,悉假其入肺清金,收敛固脱之功耳。

3、《本草求真》:五倍子,按书既载味酸而涩,气寒能敛肺经浮热,为化痰渗湿、降火收涩之剂;又言主于风湿,凡风癣痒瘙,目赤眼痛,用之亦能有效。得非又收又散,又升又降之味乎?讵知火浮肺中,无处不形,在上则有痰结、咳嗽、汗出、口子、吐衄等症;在下则有泄痢、五痔、下血、脱肛、脓水湿烂、子肠坠下等症;溢于皮肤,感冒寒邪,则必见有风癣痒瘙,疮口不敛;攻于眼目,则必见有赤肿翳障。用此内以治脏,则能敛肺止嗽,固脱住汗,外以治肤熏洗,则能祛风除湿杀虫。药虽一味,而分治内外,用各不同,非谓既能入肺收敛,又能浮溢于表,而为驱逐外邪之药耳。书载外感勿用,义实基此。

 

词条信息

创建时间:2015-06-03

阅读次数:635

相关图片

饮片

来源

来源